本文目录一览:
- 1、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这儿真好》课文及教案
- 2、一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
- 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文及教案
- 4、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范文
- 5、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范文三篇
- 6、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6课《这儿真好》课文及教案
1、以故事引入:一座小小的荒岛上住着一只小熊。小熊感到孤零零的,假如你是小熊,你这时最想做什么?………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熊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
2、由课题“这儿真好”引入课文,读题后,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感知,说出“这儿”指的是小岛,教师由“以前的小岛是什么样儿的”引入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看图片直观地感受小岛的荒凉,感受小熊的孤单,让学生成为小熊, 说说 小熊想要做什么,加深体会,了解小熊的心理,朗读时自然入情入境。
3、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篇1 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5人。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学习,遵守纪律,但持续的时间不够长,需要老师的时时督促。
4、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内容,选文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材的质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坚持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文化性,即在简约浅显的文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
本学期,担任一(1)班语文教学工作,以学生进步为驱动,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学习习惯 继续培养正确阅读姿势,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 练习正确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形成良好书写习惯。汉语拼音 巩固拼音,用于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篇1 教学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8名。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汉语拼音巩固比较好,音序清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典法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1 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班级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我班绝大多数孩子能较主动地去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去年的检测成绩上看,我班成绩不是很理想,学生中没有满分,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 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识字”和“课文”两种类型组成,全部注了音。“识字”安排了2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单元,每单元3~5课,共25课。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课。 关于识字。
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1名,有6学习后进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能认汉字500字左右,其中极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每生能写汉字100字-150字之间,少数能写200字左右。对偏旁部首的认识不熟。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1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 学习习惯 本册教材突出两个习惯的培养: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从两个习惯的培养顺序安排看,先听后写合乎认识的规律,合乎学习语文的规律。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文及教案
1、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小松树听了,惭愧地抵下了头。
2、虽然大松树没有但你能感觉到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松树呀?精读第三自然段。互动探究:出示: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教师:今天,我请来了两棵松树,它们的大小差异明显,让我们亲切地称呼它们为“小松树”和“大松树”。请小朋友们帮助它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大山的图片出示)教师: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小松树和大松树找到它们的家吧。
4、生字卡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 教学过程: 复习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 细读第1自然段 这两棵一大一小的松树长在哪里呢? 齐读第1自然段。 细读第2自然段。
5、包括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夸耀,风伯伯的教育,以及小松树的羞愧。听录音范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下来,学习本课生字,包括松、朋、呢、答、伯等,通过认读、口头组词、选择学习汉字、结构分析、师范写和讲解,以及生描红的过程,确保学生充分掌握每个字的结构和书写。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范文
1、教师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吗?” 点击课件显示梅花图,学生观察。然后在“梅花”后面板书“山”。 同学们读读“梅花山”,你能想带些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谈话。
2、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案1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识字。在自主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语感,感受阅读的乐趣。 设计流程: (一)看图,逐步揭题 教师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吗?” 点击课件显示梅花图,学生观察。然后在“梅花”后面板书“山”。
3、教师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很多的呢?(学生接着,“满山”两字变色,让学生理解“满山”。(“满山”就是指不管是山脚,还是山腰、山顶,到处都开满了梅花)板书:满山的梅花 (5)教师小结: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
4、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内容完成一半时,突然外面天色顿变,雷声轰鸣,并伴随着“滴答”的雨声,孩子们时不时瞟向外面,注意力已不再集中。这位老师知道孩子们的心已经飞出了课堂,就干脆领着孩子到窗前看雨,听雨。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雨点》教案范文三篇
贴图,这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无边无际,小雨点落进大海中,又在忙碌些什么呢?(板书:跳跃) (2)你能做一下跳跃的动作吗? (3)小雨点为什么会在大海中跳跃呢? (4)你能读出这种跳跃的感觉来吗? 小结:今天我们也跟着小雨点作了一次愉快的旅行,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喜欢就读好它。
小学一年级语文《雨点》教案范本一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课件出示下雨图,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叫——雨点儿,这节课我们要和雨点儿一起去进行一次旅行。过渡:想和雨点儿一起去旅行,先要和刚认识的生字朋友打招呼,要不,它们会拦住你们的。组织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品读课文。(用时:25分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雨点儿》一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教案
《蘑菇该奖给谁》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对他们说:“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小白兔难为情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了。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白兔与骏马赛跑,落在了后面,小黑兔与乌龟赛跑,得了冠军,可兔妈妈却把最大的蘑菇奖给了小白兔。形象地告诉学生要敢于同高手比,敢于向强者挑战。[目标预设]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初步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蘑菇该奖给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的故事,它告诉学生要有勇气,敢于和强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分析 《蘑菇该奖给谁》是本学期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童话故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