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李商隐霜月鉴赏赏析和解读
李商隐的《霜月》是一首充满想象力和深意的诗作,通过对霜和月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首先,诗的开头“初闻征雁已无蝉”便设定了一个清秋的背景,雁声的消失标志着夏日的结束,而百尺楼的高耸则暗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视角。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霜月鉴赏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分析李商隐的(霜月)这首诗的妙处?
1、这句诗可以用来画山水画,近景是山岳巍屹,湖泊荡漾,水远高山,横云烟渺,不分人域仙境。因此,第二句的抽象趋势是“高起”——“高远”。飞的太高,心就似漂泊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夜登楼观月的情景。霜月交辉,景色十分迷人。诗中想象青女和素娥在月色中比美,将月夜的静谧和清丽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不仅捕捉到了自然景色的美,还通过想象将这种美升华,表达了对这种美丽景色的赞叹。霜月交辉,清辉四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3、该诗描绘了深秋月夜的景色,通过神话传说表达了月夜冷艳之美。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展示了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内容解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征雁南飞,蝉鸣已息,诗人登上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月色如水,澄澈空灵。
4、《霜月》是李商隐描绘深秋景象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以听觉开启,写出大雁南飞,而蝉声已绝,暗示着秋意已深。次句“百尺楼台水接天”,视觉描绘,登上高楼,水天一色,展现出一幅空旷辽阔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两句,既写出秋天的时令,又营造出一种高远、宁静的氛围。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出自哪里?
1、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2、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3、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河南郑州)。唐开成二年(837)举进士,三年(838)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
4、“月中霜里斗婵娟”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霜月》。“月中霜里斗婵娟”全诗《霜月》唐代 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5、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唐 李商隐 《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蛾惧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宋〕卢梅坡 雪 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月中霜里斗婵娟”的下一句是:“”,诗句出自唐代李商隐所著的《霜月》“月中霜里斗婵娟”全诗《霜月》唐代 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及赏析
1、李商隐《霜月》是一首描绘深秋夜景的诗,展现出清冷、寂静的氛围,以及诗人独自面对自然的内心感受。首先,从整体上看,李商隐的《霜月》运用了丰富而生动的意象,描绘出深秋夜晚的寂静与清冷。诗中的霜月象征着冷漠与孤寂,而江楼则给人以孤独的感觉。
2、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3、《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对深秋月夜景色的描写充满了唯美与幻想,其原文如下: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对这首诗的赏析如下:意境清幽空灵:诗以深秋月夜为背景,通过“初闻征雁已无蝉”描绘出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4、《霜月》是李商隐描绘深秋景象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以听觉开启,写出大雁南飞,而蝉声已绝,暗示着秋意已深。次句“百尺楼台水接天”,视觉描绘,登上高楼,水天一色,展现出一幅空旷辽阔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两句,既写出秋天的时令,又营造出一种高远、宁静的氛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