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左思的〈咏史〉的主旨
- 2、左思咏史原文及赏析
- 3、求左思《咏史》原文
左思的〈咏史〉的主旨
”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失败被杀。荆轲刺秦王是为了除暴安民,但是刺客的行为是并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迹确有感人之处。左思赞颂荆轲,固然是佩服荆轲的为人,而更主要的是借以咏怀,表示对豪门势族的藐视。
左思的《咏史》名句是: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连枝共密叶,与子俱偕老。解释:左思的《咏史》以其深沉的诗意和对历史的独特见解而著称。在这首诗中,左思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生命境遇的反思。其中,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连枝共密叶,与子俱偕老。
这首诗开端巧用比兴,然后用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实,最后援引史实进行说明,使史实与现实紧密结合,咏史实为咏怀,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重要标志。这首诗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腐败局面,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原文及赏析
1、左思这首《咏史》诗所揭露的,正是这种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抒写了诗人功业不就的怨恨心情。标题虽为《咏史》,诗篇并未直接从咏史写起,而是以“涧底松”和“山上苗”的比喻开篇。山上的树苗柔弱下垂,其茎干只有寸把粗细,可是却覆盖着遮蔽着涧底下郁郁葱葱高标百尺的松树。
2、《诗品》称其诗为“左思风力”,风力者,得建安风骨,贯豪迈之气。全诗笔力矫健,情调高昂,气势充沛,炼字精当,浪漫色彩令人敬佩,沉雄之势令人叹止。叙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充分表现了他坦荡的胸襟和成熟的五言诗技巧。
3、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诗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我们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诗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4、这是一首抨击封建门阀制度的咏史诗。诗人先述己意,然后以史实证之,全诗韵律工整,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愤慨。东汉以来,门阀等级森严,整个社会遵遁一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平等法则,出身寒门的作者以松、苗取喻,发出了对这种不平等存在强烈不满的呼声。
5、赏析:咏史·郁郁涧底松“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
6、咏史 [作者] 左思 [朝代] 魏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求左思《咏史》原文
1、所以何焯说:“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又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概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摅胸臆,此又其变。”(《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认为左思《咏史》是“咏史”类诗歌的变体,其实这是“咏史”诗的新发展。 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
2、①左思《咏史》共8首,其中用典的是第二首。
3、情却流得绵长,如冲霄之气,直上蓝天;如东流之水,奔腾入海。《诗品》称其诗为“左思风力”,风力者,得建安风骨,贯豪迈之气。全诗笔力矫健,情调高昂,气势充沛,炼字精当,浪漫色彩令人敬佩,沉雄之势令人叹止。叙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充分表现了他坦荡的胸襟和成熟的五言诗技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