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哲学著作《墨子》:16章·兼爱(下)(3),原文、注释及翻译
这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兼爱,即使墨子所说的兼爱,也是从周文王、周武王那里取法的。不知道天下的人一听到兼爱就非难,究竟是什么原因。然而天下的人反对兼相爱的主张,还是没有停止。他们说:“这个兼相爱,恐怕有不符合双亲之利,而有害于人们成为孝子。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翻译:推举他的下属,而不是勾结。原文: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白话译文:君子认为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推举贤人。推荐他的仇人,而不谄媚;推立他的儿子,而不偏袒;推举他的下属,而不是勾结。
意思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原文出自于战国墨子的《墨子·兼爱上》。原文: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这句话出自《墨子·兼爱》,意思是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的渴望,会像火性向上,水性向下,众望所归,不可遏制。《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孟子的文言文兼爱(上)怎么翻译
1、孟子万章上的翻译: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 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唤。天下 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 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
2、是“圣王之道”,是使王公大人的统治得以安稳,万民衣食得以丰足的根本办法,所以,必须以“兼”易“别”,实行“兼爱”,这就是“兼爱”的第一要义,它首先反对了独知爱己的自私自利。
3、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