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哪首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 、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緌(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流响:连绵的声音。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藉(jiè):凭借。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蝉》原文:作者:唐代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该句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蝉》,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
1、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蝉》原文:作者:唐代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译文大意】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此文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意思是: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该句出自唐初虞世南的《蝉》,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1、虞世南的《蝉》一诗,表达了诗人自傲自负、畅胸臆怀的自得与坦然。做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和清廉。原诗:《蝉》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这句诗是借物喻人,意思是处在高处声音自然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凭借秋风的传送。这句话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3、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最后两句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4、表达了作者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孤高自许,品行高洁的志向。诗人身在高层,声音自然传得很远,而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这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品德和才华有着高度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品质和才华自然会得到认可和赞誉,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助力。
5、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赏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6、全诗内容简洁而富有意境,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静态形象,它垂下如帽缨般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而“流响出疏桐”,则通过“流响”二字,生动地描绘了蝉鸣声的清脆和悠扬,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