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李贺《马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从《马诗》中感受到了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
2、总的来说,《马诗》是李贺借助对马的描绘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抗,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信心与憧憬。这首诗展现了李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个人志向追求,是他不屈不挠精神的重要体现。
3、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这是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
4、李贺的《马诗》是其《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通过描绘马的形象来表达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情感。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关于马的赞歌,更是诗人自身遭遇的深刻写照。通过诗中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忠诚与渴望得到重用的急切心情。
5、李贺的《马诗其五》以马为载体,深藏寓意,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无奈。诗中,马被描绘在广袤的燕山大漠,沙如雪,月似钩,形象生动,象征着诗人期待的广阔舞台和远大的抱负。
李贺的马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李贺的《马诗》是在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通过描绘骏马的雄姿和英勇,寄托了诗人对英勇善战、忠诚报国的英雄品质的崇尚和追求。当时,唐朝正值晚期,国力衰退,内忧外患不断。李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马诗的写作背景是李贺因得罪了大诗人元稹,遭受了元稹的百般刁难。元稹借口李贺的父亲李晋的名字犯忌讳,禁止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李贺表达了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写作背景:年轻的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李贺的马诗有哪些内容?
李贺的二十三首咏马诗,全都写马,以短小的篇幅,勾勒了马的形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武帝喜爱神仙,烧金得到紫烟。马厩中都是肉马,无法上青天。
第二十三首: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译文:武帝热爱神仙,烧金术得到紫烟。厩中都是肉马,不懂得飞上青天。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2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2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2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马诗李贺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标签: 愤慨 写马 怀才不遇 情感 动植物 其他 《马诗二十三首·其三》译文 忽然想起天子周穆王, 浩浩荡荡驾车上玉山。 跟随驺从离开游乐苑, 赤骥终能驰骋至天边。
译文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创作背景 李贺的二十三首咏马诗,全都写马,以短小的篇幅,勾勒了马的形象。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赏析:诗的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