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小学毕业班文言文教案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现代文古文都要,越多越好 先解释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3+3=6)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 陷: 句意: (2)、其人弗能应也。 弗: 应: 句意: 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2+4+2=8)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 ③古诗的分类整理: 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小学作文关键就是指导好孩子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的文章,人离不开事,事离不开人,掌握好写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对重要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与主题的把握。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采用“导引法”,“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方式,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讲解、阅读、讨论。 教学时长:2课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 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能力目标 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该文被选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
第一层次:1和2自然段 介绍了阿长的由来。第二层次:3到18自然段 讲了我讨厌阿长的事例。第三层次:19到29自然段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原因及过程。第四层次:30和31自然段 对长妈妈的怀念 祝福。
《阿长与山海经》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都很平凡,身上也都有不少的缺点,但是在这些小人物身上,又常常闪现出向善求美的优秀品格。《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文章中的“阿长”,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
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而生动,形象鲜明,情感真挚。鲁迅以不加雕饰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他儿时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那份纯真与美好。同时,文章也展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她所代表的那份质朴、善良的深深敬意。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能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课堂学习: 第一块:平桥村人物谱。
《社戏》鲁迅优秀教案要点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社戏》一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结构,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体会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风情和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出对看戏归来的情形的讨论。分析第四层 (1)看戏归途中的心情如何?“我”依然留恋演出,听到横笛声,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用比喻的手法,从视觉、听觉角度描绘,展现对社戏的留恋与美好印象。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