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
- 2、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
- 3、孔雀东南飞分段并用四个字概括段意
- 4、《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 5、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原文
- 6、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是什么意思?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
1、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2、翻译: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十三岁到十六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学会了裁剪衣裳会弹箜篌 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
3、原文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译文 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
4、翻译:孔雀向东南方向飞去,飞行千里也不肯回头。它身上七彩的羽毛如同在跳动的舞蹈,寄托着离别时的心酸与忧愁。 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描述了一只孔雀向南飞翔的情景。在古代文学中,孔雀被视为美丽与吉祥的象征,其飞行千里不回头,常用来比喻人们对故乡、亲人或心爱之物的依恋和深情。
5、《孔雀东南飞》译文 序说: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府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后,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
翻译: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十三岁到十六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学会了裁剪衣裳会弹箜篌 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
原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 原文:孔雀东南飞,千里不回头。七彩羽衣舞,寓示别离愁。翻译:孔雀向东南方向飞去,飞行千里也不肯回头。它身上七彩的羽毛如同在跳动的舞蹈,寄托着离别时的心酸与忧愁。 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描述了一只孔雀向南飞翔的情景。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时能织丝绢、十四会裁剪衣裳、十五会箜篌乐器、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您(焦仲卿)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和悲伤。您是太守府的吏办,严格遵守官府的规则,而且又丝毫不犯。妾我独守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很少。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
孔雀东南飞分段并用四个字概括段意
1、第一段(1):孔雀失偶 第二段(2~6):兰芝被遣 第三段(7~12):夫妻誓别 第四段(13~21):兰芝抗婚 第五段(22~31):双双殉情 第六段(32):告诫后人 原文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2、夫妻誓别 重逢的希望渺茫,兰芝与焦仲卿在分别之际,立下誓言,无论生死,都将铭记对方。他们的誓言如同誓言石一般,坚不可摧。这段誓别场景,充满了深情与不舍。兰芝抗婚 兰芝被遣回家后,其兄长急于成亲,强逼兰芝改嫁刘兰芝。兰芝坚守贞洁,拒绝再嫁。
3、发展:夫妻誓别(第6~12段)(无奈别妻)。兰芝抗婚:(第13~21段) (贤妻再嫁)。高潮:双双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尾声:告诫后人(第32段)。创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4、段意1:写刘兰芝对丈夫的诉说,是矛盾的开端。“君家妇难为”一句,形象地道出了封建包办婚姻带给妇女们的精神枷锁。段意2:写焦仲卿与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儿子唯唯诺诺、无能为力,家长专横霸道、为所欲为。焦仲卿挚爱妻子,却只能用“终老不复取(娶)”来表示软弱无力的反抗。
5、.(9)-(10)拜别阿母;6.(11)-(12)夫妇明誓;7.(13)兰芝见母;8.(14)-(18)兰芝拒婚;9.(19)-(23)阿兄逼嫁;10.(24)-(26)生人死别;11.(27)-(29)仲卿别母;12.(30)-(31)两人殉情。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1、原文 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原文,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原文!译文 孔雀东南飞原文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孔雀东南飞原文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
2、“从前我做女儿孔雀东南飞原文的时候,从小就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她退下堂来又去向小姑告别,眼泪滚滚落下像一连串的珠子。
3、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十三岁到十六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学会了裁剪衣裳会弹箜篌 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
4、翻译:孔雀向东南方向飞去,飞行千里也不肯回头。它身上七彩的羽毛如同在跳动的舞蹈,寄托着离别时的心酸与忧愁。 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描述了一只孔雀向南飞翔的情景。在古代文学中,孔雀被视为美丽与吉祥的象征,其飞行千里不回头,常用来比喻人们对故乡、亲人或心爱之物的依恋和深情。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原文
1、《孔雀东南飞》的原文如下: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正文: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刘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2、北朝民歌《木兰诗》。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长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4、这句话来自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刘兰芝在投水自尽前对丈夫焦仲卿所发出的爱情誓言。原文是:“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白话译文:我们虽然迫于压力而分手,但我们之间的爱情是坚不可摧的,为了爱情,你要像磐石一样坚守不移,我要像蒲苇一样坚韧难断。
5、原文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6、《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是什么意思?
1、“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的意思是: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出处: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原文节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2、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意味着孔雀向着东南方向翱翔,每飞行十里便盘旋徘徊。这句诗出自《孔雀东南飞》,这是一首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基础创作的叙事诗。最初出现在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中。诗句原文节选如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其译文是:孔雀向东南方向飞去,每飞行五里便徘徊一次。
3、的意思是: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这句话出自于《孔雀东南飞》。 作品原文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