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
- 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梯形的面积》教案
- 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 4、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 5、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
- 6、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2、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3、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4、教学难点: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积的近似数(P25-26)。教学重点:学会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近似数的意义。连乘、乘加、乘减的简便运算(P27-28)。教学重点: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简便运算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简便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教案重点:基础知识的掌握。
5、《小数乘整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梯形的面积》教案
1、学生:三角形1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三角形2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两个三角形的高都和梯形的高相等。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是梯形的面积。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演示。 教师:为了方便,我们直接用表示梯形的上底,用表示梯形的下底, 表示梯形的高。 教师:这与前面推导出来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一样的。
2、本课主要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人教版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8~91页。学情与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学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 揭题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知识。 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你能像上节课那样,用字母把这些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吗?(出示运算定律表格) 为了教学统一,可以规定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数字。 先自主思考,再尝试表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44——46,例1——例3 教学课题 :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法一: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省略乘号,写成.,如:ab=a.b 法二:字母和字母相乘,可以省略乘号不写。如:ab=ab 强调:只有乘号可以省略不写,其他运算符号不能省略。让学生用省略乘号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运算定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1、一)、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厘米)(二)、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三)、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3、拼法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另一条直角边(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两倍,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由于常见的多边形(包括圆)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不但求多边形面积时可以先求出各个三角形面积再相加,包括面积公式都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可以说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核心地位毋庸置疑。
5、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六)作业练习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选自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
音乐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聪聪坐在音乐教室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第4列第2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5,2) B.(4,3) C.(3,2) D.(4,1) 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 )三角形。
横排叫行,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指图板书)。
总之,吴正宪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数对运算的解题方法。通过运用数对的概念和坐标运算,可以准确地确定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从而解决一系列与位置相关的问题。
《用数对确定位置》作为五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内容,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行与列的含义,并学会使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数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在设计课程时,需要注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图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队列中小强的位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
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内容,加深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二)探究新知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如购物、餐饮、住宿和乘车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运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理解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使学生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简易方程教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方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内容中的一个“传统课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