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二)》教案【一】 教学目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的活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P6 教学目标:在已学的乘、除法知识的基础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我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你带来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的运算 ,欢迎阅读。教学内容 :P5:例3 “做一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亿有多大》教案
1、师:凭空想象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头道羊岔吧,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不长,老师告诉你,这条公路全长大概是1千米。
2、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测量度,让他们也分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度。由于学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对推算的法、过程也不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全班讲演。
4、认识一亿有多大,对于学生来说确难度,因此本课着重突出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这三个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感知一亿的大小,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丰富一亿有多大的认识。著名数学教育哲学家郑毓信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怎样认识数学,我们就会怎样教数学。
5、[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1、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本课设计淡化形式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注重实质,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过分刻意地去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来体现教学的严谨性。
2、《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苏教版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意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73~75页。 教学目标 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1、小学生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的数学应是生活中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的数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同时数学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
2、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理数,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举手使学生思维活跃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在进入新课时,又借助实物让学生对数轴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温度计的例子,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3、第六课时: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环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环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2.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进一步应用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案
小学二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实践,愿意与人合作,已经具备初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已经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了乘法的解决问题。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有关倍的含义了。
杨树的3 倍,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操作。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 要在第2 行一共摆15 根,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把这15 根放在了一起。于是我 求下,孩子们开始调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紧一些,份与份之间离得远一些,这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 倍。
在学生摆放小棒后,我结合小棒图解释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柳树是杨树的3倍,意味着柳树有3个5棵。我鼓励学生看着图练习描述这一关系。这个过程从直观操作过渡到抽象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计算“几个几”。因此,我们使用乘法来计算。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案第4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想想做做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在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概念。这一课时,我们将聚焦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进而掌握相关知识。首先,我们通过摆小棒和圆片的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倍数的概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