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读数写数》优选教案
1、培养学生对个位、十位数字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读写100以内的数字。教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铅笔、投影片。教学过程:复习:数数: 按个位顺序从27数到50,再从85数到100。 按十位顺序从30数到60,再从20数到100。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
3、一)数数量是100的物体,认识10个十是一百。 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数100根小棒。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法。 通过课件展示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一百。让学生观察之后予以评价。 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一百。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
1、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学生边汇报边演示如下: 数一数:从12根小棒中一个一个地拿走共拿走8根, 还剩4根。破十法:把12根小棒分成两部分10根和2根,从10里面减去把剩下2和2合起来就是4 连减:从12里面拿走2根,再拿走6根,还剩4根。
2、一是15可以分成8和7,所以15减8等于7;二是想到了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可以将十几拆分成十加上几,然后再看要减去的是7还是6,将其转化成为十减去6,然后再加上之前拆分出来的那个几,就可以的到是3或4加上之前拆的那个几,之后就可以算出来最后的结果。
3、十几减8,7,6的教学反思篇1 满意: 这节课设计是先让学生通过苹果图,列出一图四式,复习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对这节课用想加算减法进行计算做铺垫,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习了用四种方法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对方法的总结,让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在解决这道题的优势。
4、建议使用比较具象的表达方式,这样比较能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所理解。也比较能激起他们的兴趣爱好。比如可以装备20个左右的乒乓球,在拿掉相应的乒乓球数,让学生们数剩下的乒乓球个数,这样的方式比较能让学生理解,也能够比较直接的引出主题。如果班上女孩子比较多,还可以使用发卡等工具用来教学。
5、两位数减8,差的值比被减数的值多2;相当于减10再加2 两位数减7,差的值比被减数的值多3;相当于减10再加3 本节课,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8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教案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
通过故事引入,猜动物的脚印,复习立体图形。 介绍三棱柱和四棱柱,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自主操作 体验特征 摸一摸,初步感知“平面”。 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分一分,体验特征。 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