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师强调:因为1吨是 1000千克,3吨是3个 1000千克,3个 1000千克就是 3000千克,所以3吨= 3000千克。因为 1000千克是1吨, 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 8000千克是8吨。
【 #知识点# 吨的认识】吨是用来计量很重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单位,符号为t。举例来说,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吨与千克的换算关系是1吨=1000千克,而2吨则等于2000千克。在日常生活中,吨的应用很广泛,比如计量大宗商品的重量、大型动物的体重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第1—3题。教学目标:理解并认识重量单位吨,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吨的观念。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3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例例2 三维目标: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数学思考: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理解面积的意义。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并能在方格纸上执行简单的图形平移。【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 #教案# 导语】《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1、【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的特征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数学思考: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例例2 三维目标: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3、【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理解面积的意义。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1、【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2、《秒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1 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我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3、教学《秒的认识》时,我们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神舟七号”发射录像让学生直观理解秒的概念,通过参与倒计时活动,感知1秒时间的长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我们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