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
按顺序数1—7,倒数1—7 填数: 0 1 ( ) 3 () 5 ( ) () 猜数游戏:5后面是谁?6后面是谁?…… 比一比,填一填: 3( )2 5( )7 7( )6 1( )0 6( )4 5( )5 4( )7 1( )6 6( )3 探究新知 学习6的组成:和5,重点讲5和1,4和2,3和3分别组成6。
.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7两数表示。 (二)拨一拨,比一比 教师用计数器演示 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拨珠子,先拨5颗,再拨一颗,请小朋友们说一说我们刚才一共拨了几颗珠子,是怎样拨的? 问;再拨一颗是几颗? 在直尺上认数。
出示挂图,让学生指一指左边第1瓶在哪里?活动4 教学7的写法 老师在田字格上示范6和7,学生在下面练习,边示范边讲解书写规则。活动5 教学7的组成 (1)带领学生自主探索6的组成 (2)探究7的组成 ①学生拿出7个小方块,将它们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②组织学生汇报情况。
小学数学中“6”的组成 首先,6是一个偶数,由2*3得出。其次,学生们可以通过1+2+3来得出6。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上、下、前、后》教案设计
能正确辨认实际生活中和平面图上的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经历用上、下、前、后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桌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
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位的概念。 例如,小动物去郊游,小动物参加跳高比赛等情境,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关系。
在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是基础。上与下是垂直方向的位置关系,上是高于另一物体的位置,而下则是低于另一物体。我们可以通过确定参照物来判断上、下的关系,例如站在楼道里,我们可以说某本书在你的上面或下面。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6个面大小一样;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上下两个底面圆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这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对于在入学之前的学习中对于立体图形的一个认识的深入学习。
一共有50个小正方体,方法是算出一层多少个,最后相加。该题来自于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数法:第一层7个,第二层7+5=12个,第三层12+3=15个,第四层15+1=16个,一共有:7+12+15+16=34+16=50个。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