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禅语中“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何解?
语出禅宗语录,指悟道在心,不拘时地。原指旧时走江湖的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竿木随身,逢场作戏。”意思是江湖艺人到一个地方,用随带竿木,蒙上巾幔搭成台,当众演出。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 也常喻随便应酬,象演戏一样,并不认真对待。
逢场作戏:《景德传灯录》“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单刀直入:《景德传灯录》“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雪上加霜:《景德传灯录》“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 游山玩水:《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佛家禅语】如果我们能把握到每一刻的当下,且保持觉醒、珍惜拥有,并以感恩之心去善待周围的一切的话,幸福在我们的身边,快乐在我们的心间,成就在我们的掌中。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鹊白乌玄,头头露现,若委悉得,随处作主,遇缘即宗。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臭皮囊 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
逢场作戏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原指卖艺人遇到合适的演出场地就开场表演。后用作随俗应酬逢场作戏三昧俱,凑热闹的意思。宋·苏轼《南柯子》中有诗句逢场作戏三昧俱:“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卖艺人在《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中有提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逢场作戏的出处是景德传灯录。逢场作戏,汉语成语,读音为féng chǎng zuò xì,原指旧时走江湖的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出自《景德传灯录》。作谓语、定语、宾语逢场作戏三昧俱;指轻浮的态度。示例:不过借逢场作戏三昧俱他船坐坐舒服些,用他菜吃适口些,逢场作戏,这有何妨。
逢场作戏的意思是:原指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后比喻轻浮的人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以下是关于“逢场作戏”的详细解释:成语来源:出自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六:“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进行表演。
逢场作戏的意思是指遇到适合的场合或机会,偶尔凑凑热闹,参与其事,含贬义,指轻浮的态度。以下是关于逢场作戏的详细解释:成语来源:该成语出自《景德传灯录》,原指旧时走江湖的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现代含义: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参与其事,但并非出于真心或长期的兴趣。
“逢场作戏三昧俱”的出处是哪里
1、“逢场作戏三昧俱”出自宋代苏轼的《六观堂老人草书诗》。“逢场作戏三昧俱”全诗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宋代 苏轼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
2、出处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诗》: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
3、“草书非学聊自娱”出自《六观堂老人草书诗》。作品原文: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