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望驿台赏析
- 2、望驿台白居易
- 3、白居易《望驿台》原文及翻译赏析
- 4、白居易望驿台原文和鉴赏
望驿台赏析
望驿台:位于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扑地:遍地。 春光:一作“春风”。 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赏析:全诗都围绕一个“思”字进行描写,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诗的第三句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较后一句更推进一层,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
诗歌内容:全诗内容为“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通过描绘两处春光同日尽的景象,表达了闺中人与旅途中人对彼此的深切思念。诗歌赏析:全诗紧扣“思”字,层层深入地展开。先写闺中绮思,以“当窗柳”为象征;再写驿旅苦思,以“扑地花”为映衬。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译文 靖安宅里,韦丛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赏析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诗歌内容:全诗内容为“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描绘了靖安宅内的柳树和望驿台前的落花,以及两地春光同时消逝的情景,表达了居者与行者之间的深切思念。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是白居易为和元稹的《使东川》组诗而作。
望驿台白居易
1、《望驿台》: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译文: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2、望驿台拼音版、注音及读音:文学家:白居易wàng yì tái望驿台jìng ān zhái lǐ dāng chuāng liǔ,wàng yì tái qián pū dì huā。pū dì huā yī zuò: pù dì huā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3、原文: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文学体裁:七言绝句。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09年。在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
4、“望驿台前扑地花”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望驿台》。“望驿台前扑地花”全诗 《望驿台》唐代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5、《望驿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关于《望驿台》的详细解析:作者信息: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诗歌创作闻名,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诗歌内容:全诗内容为“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6、《望驿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关于《望驿台》的详细解析: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时,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在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其中一首表达了对妻子韦丛的思念。白居易随后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望驿台》原文及翻译赏析
1、望驿台:位于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望驿台,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扑地:遍地。 春光:一作“春风”。 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2、【译文】 靖安里的家中,韦丛凝望着窗前的柳树望驿台;元稹身处的望驿台畔,春花凋落,飘落地面。夫妻远隔的两地,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散。家中的妻子思念著宦游在外的丈夫,异乡的丈夫也同样思念著家中的妻子。【赏析】 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其间写下了题为「使东川」的组诗。
3、望驿台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望驿台翻译及注释 翻译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白居易望驿台原文和鉴赏
《望驿台》: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译文: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望驿台:位于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扑地:遍地。 春光:一作“春风”。 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是白居易应好友元稹的诗。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望驿台!”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元稹夫人韦丛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
原文: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文学体裁:七言绝句。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也就是公元809年。在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
诗歌内容:全诗内容为“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描绘了靖安宅内的柳树和望驿台前的落花,以及两地春光同时消逝的情景,表达了居者与行者之间的深切思念。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是白居易为和元稹的《使东川》组诗而作。
诗歌内容:全诗内容为“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通过描绘闺中景象和驿旅风光,表达了两地相思之苦。诗歌赏析:全诗紧扣“思”字展开,先写闺中绮思,再写驿旅苦思,层层深入。最后迭用两个“思”字,点明诗旨,表现了诗人对相思之苦的深刻体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