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以及关于当时中国的事件的介绍。翻译:我僵硬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声,梦中的我骑着战马,穿过冰河和战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词赏析如下:主题思想:这是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诗人陆游在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表达了自己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前两句赏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当时,陆游已经68岁,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当时陆游退居家乡山阴。这首诗以风雨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诗的第一部分着重描述了风雨中的景象,诗人身处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和威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孤独的情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
创作背景是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创作背景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以及关于当时中国的事件的介绍。翻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我僵硬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并不为自己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声,梦中的我骑着战马,穿过冰河和战场。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翻译: 我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仍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即那西北边疆的军事重镇——轮台。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聆听那风雨的声音。
3、原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翻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作背景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一说69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创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