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与赏析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常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县尉。
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只见初日高升,光线已照遍林梢。这是山间常见的明朗开敞景象。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到达幽深寂静的后院;发现僧人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这花木丛林的深处。在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里,不禁心神驰荡。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边塞和山水的诗篇成就最高。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大约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独自来到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了破山寺。
【作者】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诗词曲赋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与赏析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常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县尉。
作为禅理诗,最忌艰涩、呆板。此诗中的佛理禅趣,无一字明言,全从闲谈疏豁、悠然自得的情趣中显露出来。读浩然此类禅理诗,使人感其 “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 (胡震亨 《唐音癸签》)这成绩的取得,又不能不说是诗人得之于佛理禅宗。
《诗词曲赋文·道吾山》原文与赏析 谭嗣同 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入于禅而又出于禅的咏禅诗。诗题作《道吾山》,点明了诗作所咏所感的地点。
三潭印月塔建于西湖小瀛州上,初为宋代苏轼所建,后毁。明天启元年 (1621) 补建石塔。相传此处湖中有三个深潭,故名“三潭印月”。
《诗词曲赋文·天台赠僧》原文与赏析 魏 源 松下访山僧,言向石梁去。又携寺涧云,去作何峰雨?别山已十日,遥望空徘徊。举头望白云,知从师处来。
人间何物度朝昏,懒性新来更厌喧。除却跏趺惟饮酒,才闻呵殿便关门。虚窗月上摹松影,尘榻僧来印衲痕。独有盆梅嫌寂寞,故舒丹蕊照清樽。这首诗反映了作者袁宗道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他的生活极其单调,终日无所事事,以打坐、饮酒消磨时光,与外界官员的喧嚣保持距离。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
原文: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 【朝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翻译: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