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更漏子·本意的作者简介
- 2、更漏子·本意的赏析
- 3、更漏子·本意的介绍
更漏子·本意的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
更漏子 本意 【明】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作者】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 (1642)举人。
《更漏子·本意》清代 王夫之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作者简介(王夫之)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更漏子·本意》是清代词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词。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眼看着“斜月横,疏星炯”,感到“秋宵真永”。辗转反侧之状,溢于言表。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飞卿传者有两首,而所咏又俱本意,调名创作,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
更漏子·本意的赏析
更漏子·本意原文: 斜月横更漏子本意王夫之,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更漏子本意王夫之,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更漏子·本意翻译及注释 翻译 轮月西斜,横挂中天,星斗稀疏,烁烁闪闪。大地通明,四周悄然,秋夜漫漫,心忧难眠。
更漏子·本意 唐。李煜(又或温庭筠)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①迢递:远远传来。②画屏:有画更漏子本意王夫之的屏风。③香雾:香炉里喷出来更漏子本意王夫之的烟雾。④谢家:西晋谢安的家族。这里泛指仕宦人家。⑤红烛背:指烛光熄灭。
天下大事,儿女情长,只能深埋在心中。赏析 “斜月横,疏星炯”是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也为下文作铺垫。有漏壶滴水声、霜叶坠落声和秋虫的鸣叫声。衬托秋夜的漫长和寂静,藉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难平。表达更漏子本意王夫之了忧国忧民之情。“双眸未易扃”则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状态是心绪不宁,难以入睡的。
更漏子·本意的介绍
《更漏子·本意》是清代词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词。词中写长夜不能入睡,为更漏声所恼。眼看着“斜月横,疏星炯”,感到“秋宵真永”。辗转反侧之状,溢于言表。末三句感怀家国身世,更觉情意深挚,含蕴不尽。
更漏子·本意原文: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更漏子·本意翻译及注释 翻译 轮月西斜,横挂中天,星斗稀疏,烁烁闪闪。大地通明,四周悄然,秋夜漫漫,心忧难眠。
这首词通过描绘古代仕女的离别之情,细腻展现了夜晚与清晨的转换。上半部分以柳丝轻扬,春雨绵绵,配合着花丛中漏壶的滴答声,构建出一个晓色朦胧的场景。
“更漏子”调名本意即为咏唱深夜滴漏报更的小曲。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此调创于晚唐,而温飞卿最擅其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