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书院二小松作品格律
首句一双幽色出凡尘书院二小松,如同一双清新脱俗的松树,静静地从尘世中脱颖而出,平声的色与尘形成和谐的韵脚,给人以宁静深沉的印象。接下来的数粒秋烟二尺鳞,通过烟和鳞的组合,描绘出松树在秋风中摇曳的景象,粒和尺的平仄搭配,增添了韵律的丰富性。
这首七言绝句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书院二小松:上平十一真(平水韵)。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李群玉)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1、书院二小松拼音版、注音及读音书院二小松:文学家:李群玉 shū yuàn èr xiǎo sōng 书院二小松 yī shuāng yōu sè chū fán chén书院二小松,shù lì qiū yān èr chǐ lín。一双幽色出凡尘书院二小松,数粒秋烟二尺鳞。cóng cǐ jìng chuāng wén xì yùn,qín shēng zhǎng bàn dú shū rén。
2、李群玉,字文山,唐朝时期诗人,极有诗才,《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下面跟一起了解一下李群玉所作的《书院二小松》吧。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唐代〕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3、李群玉所作的《书院二小松》,确实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描绘小松神韵:诗中通过“一双幽色出凡尘”描绘了小松超凡脱俗的神韵,用“幽色”来引发读者的想象,表现小松的独特魅力,体现了诗人对小松的赞美之情。
《书院二小松》赏析
1、《书院二小松》是一首富有情感和哲理书院二小松的诗歌,通过对书院中两棵小松的描绘,表达书院二小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坚韧精神的深深赞美。诗歌开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小松的形象: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小松的翠绿与周围的尘世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它们是超脱世俗的存在。
2、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3、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
4、书院二小松 [唐代]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咏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5、译文: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古柏行】唐代: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书院二小松》该如何理解?创作背景是什么?
1、《书院二小松》的理解及创作背景如下:理解:- 主题: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书院中的两株小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它们的神韵与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小松的喜爱与赞美。- 第一句:“一双幽色出凡尘”,用“幽色”形容小松的神韵,以“出凡尘”强调其超凡脱俗。
2、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
3、松 《书院二小松》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释义: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作品鉴赏
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书院二小松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
李群玉的《书院二小松》以其独特的情趣和艺术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独树一帜。这首诗以“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开篇,诗人运用“明起”手法,直接点题,通过“一双”和“数粒”描绘出两株小松的神韵。
接下来,诗人将“二小松”置于“书院”这一特定环境,通过“从此静窗闻细韵”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借鉴书院二小松了前人作品中的灵感,但赋予了新的生命。小松在静谧的书院中,送出的是轻柔的“细韵”,与“静窗”形成对比,更显其宁静与雅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