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1、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赏析:这首诗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赏析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长安晚秋》赏析一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1、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安晚秋,长笛一声人倚楼”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长安晚秋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2、出自唐代赵嘏的《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3、赵嘏的《长安晚秋》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两句运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法,构建出了一幅深沉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先,诗人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式描绘长安晚秋:残星象征着天将破晓的寂寥,雁的横飞则展现了动态的秋空;长笛声则从高楼上响起,为空间增添了听觉的层次感,形成动静相宜的效果。
长安晚秋古诗
1、长安晚秋,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诗人赵嘏用其雄奇奔放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晚秋长安的画卷,流露出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残星几点,雁横塞北,长笛一声,人倚高楼。紫艳半开,篱菊静默;红衣落尽,渚莲哀愁。
2、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3、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秋天 写花 菊花 思归注解及译文译文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4、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⑺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文学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