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人日寄杜二拾遗翻译
- 2、人日寄杜二拾遗作品鉴赏
- 3、人日寄杜二拾遗原文及赏析
- 4、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 5、高适临终前写了一首诗
- 6、古诗高适《人曰寄杜二拾遗》
人日寄杜二拾遗翻译
1、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译文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2、在人日这一天,我提笔写诗寄给远方的杜二拾遗,心中充满对故友深深的思念。想象他在草堂中,想必也正怀念着遥远的故乡,那份思乡之情如柳条般轻轻摇曳,让人不禁触目生悲。柳树在春风中轻轻摆动,翠色欲滴,却勾起了他的愁绪,满枝的梅花虽美丽,却只能空自断肠。
3、”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⑵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此处指杜甫的成都草堂。⑶弄色:显现美色。宋苏轼《宿望湖楼再和》诗:“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⑷空:一作“堪”。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4、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人日】农历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5、“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人日寄杜二拾遗作品鉴赏
此外,高适作为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往往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而本诗则展现了他细腻柔婉的一面,这无疑丰富了他的文学形象。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写给好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高适对杜甫的深切思念和关怀,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两人未能相聚的遗憾与惆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
《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赏析如下:背景与情感: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人日题诗寄草堂”,开篇即点明主题,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诗人选择在这一天题诗寄给杜甫,体现了对友人的重视和思念之情。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
总之,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深怜杜甫流寓蜀中的处境,又向杜甫倾吐百忧千虑的人生感慨,且向杜甫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高度的敬意。
杜甫那时流亡成都,二人得以短暂相聚。第二年人日,高适在蜀州任职,杜甫特意前往探望,此时他们都已年近花甲,异地重逢更增添了别后的思念。全诗分为三个段落,每段换韵,平仄相间。首句“人日题诗寄草堂”直接点题,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寓意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人日寄杜二拾遗原文及赏析
1、总之,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深怜杜甫流寓蜀中的处境,又向杜甫倾吐百忧千虑的人生感慨,且向杜甫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高度的敬意。
2、《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写给好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彼此境遇的感慨。全诗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与关怀。高适在诗中写道:“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3、人日寄杜二拾遗 【作者】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赏析如下:背景与情感: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表达人日寄杜二拾遗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人日题诗寄草堂”,开篇即点明主题,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诗人选择在这一天题诗寄给杜甫,体现了对友人的重视和思念之情。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对友人杜甫的深切思念和关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友情、家国情怀以及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深厚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之,《人日寄杜二拾遗》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它不仅记录了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无论是在艺术成就还是思想内涵上,这首诗都值得人日寄杜二拾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人日寄杜二拾遗 【作者】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首句“人日题诗寄草堂”直接点题,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寓意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中“遥怜故人思故乡”,“怜”字表达了二人深厚的情感,他们共同怀念着饱受战乱的故乡。接下来的诗句,如“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进一步渲染了思乡之情。
高适临终前写了一首诗
1、高适临终前写了一首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原文是: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2、高适在公元747年,即天宝六年的某次送别中,写下了《别董大二首》。这两首诗记录了他对朋友董庭兰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其中一首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另一首则是:“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3、高适的《夜别韦司士》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在这首诗中,高适用以下诗句展现了离别时的情景与情感:“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有声”:这句诗描绘了离别时的酒宴场景,高馆中张灯结彩,酒香四溢,但在这热闹的酒宴背后,是即将离别的寂寥与不舍。
4、此诗作于与李白、杜甫同游大梁之时。其时高适隐居宋中,求仕无门,即于这首咏怀古迹之作中,透露出悲凉的身世之感。全诗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
5、在唐人赠别诗篇中,《别董大》以其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送别诗增添了豪放健美的色彩。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公元747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两人都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和豪迈的语调,将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古诗高适《人曰寄杜二拾遗》
总之,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深怜杜甫流寓蜀中的处境,又向杜甫倾吐百忧千虑的人生感慨,且向杜甫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高度的敬意。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