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赏析
1、这首词是李清照背井离乡时所作,感情调子低沉,寄托了词人的家国之思和身世飘零的感遇。首句赏析:“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通过“寒日”和“萧萧”的描绘,营造出深秋清晨的凄清氛围。梧桐树因夜霜而落叶凋零,词人采用拟人手法,借梧桐之恨传达自己的情绪。
2、用“萧萧”形容“寒日”,一下子便给深秋的清晨带来迟暮的气氛,也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琐窗”,雕刻有连环图案的窗子。从它前面的“上”字来看,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有一个慢慢移动的过程,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心绪茫然。“梧桐”一句,又在凄清中抹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3、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原文译文以及鉴赏
寒日萧萧上琐窗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寒日萧萧上锁窗,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冷清。词中所写是秋天,并非冬日。太阳慢慢升高了,一点一点照射到窗上,看上去很明亮,却给人以冷落萧索之感。“萧萧”,一般用来形容风雨,这里是说阳光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有些凄冷。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开篇点明时节为深秋,寒日映照着雕花的窗户,而窗外的梧桐树仿佛因夜晚的严霜而满怀愁绪。这里的“寒日”不仅指天气寒冷,更暗喻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梧桐”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象征着孤独与寂寞,此处更是增添了词作的哀婉之感。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经典之作,全词通过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作者在孤独与愁绪中的复杂心境。这首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既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她深沉的人生感慨。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 系列:宋词三百首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萧萧上琐窗1,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2,梦断偏宜瑞脑香3。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4。不如随分尊前醉5,莫负东篱菊蕊黄6。 注释 1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 〔宋代〕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译文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经典之作,全词通过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作者在孤独与愁绪中的复杂心境。这首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既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她深沉的人生感慨。
这首《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描绘了秋日景象,寄托了乡愁情感,被认为可能是李清照晚期的创作。根据词中的“仲宣怀远”与“莫负东篱”两句,可以推测这首词可能是在李清照南渡之后不久完成,时间大约是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当时她的丈夫赵明诚正在江宁担任知府。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文学赏析这首词的感情调子是比较低沉的。社会乱离,客居异地,词人在词中寄托了家国之思,有着身世飘零的感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冷清。词中所写是秋天,并非冬日。
李清照在《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以下表现形式:借景抒情:词人以寒日、梧桐、霜等秋日景象营造出凄凉、寂寞的氛围,借以抒发内心的孤独和寂寥。如“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便通过秋日特有的景象,透露出无限凄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