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杜甫《旅夜书怀》赏析
- 2、杜甫:旅夜书怀的翻译和评价
- 3、《旅夜书怀》背景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
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孤独凄凉及苦闷的心情。《旅夜书怀》原文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陈义芝选诗/赏析 历经安史之乱、儿子饿死的苦难,也度过了成都草堂短暂的恬适日子,公元765年,五十三岁的杜甫,离开四川,展开最后一段漂泊旅程。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杜甫《旅夜书怀》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旅夜书怀 【题解】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的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回成都草堂。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他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迟暮之年的杜甫终于乘船出了三峡,来到了湖北荆门,此诗就作于这期间。
杜甫:旅夜书怀的翻译和评价
微风吹拂着岸边旅夜书怀杜甫的细草旅夜书怀杜甫,高耸桅杆的小舟停江边。星星垂向广袤空旷平野,明月照射着奔流的大江。我是因会写文章才得名,撤职是因为我年老体弱。我漂泊的生涯像什么呢,就如天地间孤飞的沙鸥。赏析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
《旅夜书怀》作者旅夜书怀杜甫: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解】:危樯:高耸的桅杆。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沙鸥:水鸟名。
旅夜书怀原文杜甫 〔唐代〕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
翻译: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岸边的小草,高耸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夜泊在江边。天际的星星垂向广袤空旷的平野,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的名声哪会是因为文章而显赫,解官撤职全是由于我衰老病痛的缘故。我飘泊游荡像什么?如同一只孤零零的小沙鸥。
《旅夜书怀》现代文全文翻译: 拂岸的微风,摇曳的细草,高高的桅杆,孤独的夜和飘泊的客舟。低垂的星辰衬托出原野的广阔,跳动的月影伴随着江上的波涛向东奔流。
原文《旅夜书怀》杜甫·唐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小船上高高挂起的帆杆在夜晚显得孤独。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原野上,月亮随波涛涌动在大江之中。
《旅夜书怀》背景
1、杜甫的五言律诗《旅夜书怀》创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当时他因从华州离职,离开成都前往重庆,携家带口,乘舟沿岷江和长江而下。这首诗极可能是在诗人舟经渝州和忠州的途中所作,描绘了他的漂泊生涯和内心感受。
2、《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
3、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络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网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